政策法规
 
【本省政策】 网站首页 > 政策法规 > 本省政策
特色发展绿色发展创新发展,安徽省春茶实现产量产值双增
来源 : | 浏览量: 6944| 发布时间: 2015-06-03

      525日,从“2015全省茶叶产销形势(年中)分析会”上获悉,安徽省今年春茶实现了产量、产值双增的可喜成绩。据初步统计,春茶产量5.3万吨,较去年4.83万吨增长9.73%;春茶产值60亿元,较去年53.17亿元增加12.84%。其中,名优茶3.16万吨,产值53亿元,较上年分别增长4.63%15.13%。全年预测,我省茶叶将有可能实现自2000年以来连续第十五年的增产增收。

 

  面对当前经济新常态下的茶叶消费新格局,我省各茶叶主产市、县坚持“特色发展、绿色发展、创新发展”的总基调,紧紧抓住“黄山毛峰、太平猴魁、六安瓜片、祁门红茶”为代表的各类名优茶生产,积极依据市场调整产品结构,突出质量安全,加大宣传力度,创新营销手段,强化以无性系良种茶园发展为核心的高效优质茶园建设,并在政策和资金扶持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黄山:

 

  夯实茶园基础确保质量安全

 

  黄山市春茶产量1.82万吨,同比增4.8%,产值24.56亿元,同比增17.1%,销售均价134.6/公斤,同比增11.7%。其中名优茶产量1.18万吨,同比增0.5%,产值22.66亿元,同比增18.3%,销售均价192/公斤,同比增17.6%。茶农人均春茶收入3508.1元,同比人均增收512.6元,增幅17.1%

 

  茶园基础不断夯实。今年上半年共建成百亩以上连片生态示范基地13片,面积0.5万亩,合理流转土地0.6万亩,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0.8万亩,建设生态高效茶园1.5万亩,改造低产茶园2万亩,茶园产能得到较大提高。

 

  茶叶质量安全得到切实保障。以供销社“新网工程”为支撑,以乡、村为基点构建农资现代经营服务网络,实行茶园投入品有效控制。全市重点抓好20个村统防统治试点示范工作,推行茶园投入品“五统一”管理,探索建立有机生物农药补贴机制。

 

  茶园机械化水平有所提高。各区县结合实际,分别选择1-2个点推进机耕、机采、机剪试点。组织召开农机化发展座谈会、机械推广现场会等,加快研发及推广适宜山区茶园的中小型采茶机、修剪机及病虫害防治机械。

 

  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全市完成茶叶初制厂清洁化改造50座,鼓励企业争创市、省、国家级龙头企业;全市拥有中国驰名商标6枚,5家企业入选参展米兰世博会,品牌影响力持续增强。

 

  宣城:

 

  标准化提品质多研发求创新

 

  宣城市今年春茶产量10237吨,较去年9605吨增加632吨,增幅6.58%;春茶产值6.8385亿元,较去年6.2532亿元增加0.5853亿元,增幅9.36%。其中,春季名优茶产量3948吨,较去年3749吨增加199吨,增幅5.31%;名优茶产值6.1573亿元,较去年5.4678亿元增加0.6895亿元,增幅12.61%;大宗茶产量6289吨,较去年5856吨增加433吨,增幅7.39%;大宗茶产值0.6812亿元,较去年0.7854亿元减少0.1021亿元,减幅13.27%

 

  该市推进良种茶园建设,推行品牌茶叶标准化生产,提供市场信息服务。泾县兰香种植规程、泾县兰香有机茶种植规程、乌龙茶加工技术规程,已作为省级地方标准正式发布;绩溪绿茶香气提高技术研究,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和生产应用;旌德名茶开发办公室在猴魁产区大力改植换种柿大茶品种。

 

  春茶期间,宁国市组织有关企业参加了“第八届中国茶商大会”、“2015中国茶叶质量安全工作座谈会”、“第六届中国国际茶业及茶艺博览会”,加大宣传推介;广德县茶叶站4月份组织拍摄了专题片,推广介绍当地茶叶发展历史和现状,并组织部分企业到安吉、宜兴调查茶叶市场、观摩茶事活动,5月份组织部分企业赴上海参加春茶展示展销。此外,宣城市强化红茶、乌龙茶、黑茶等多种茶类产品的开发创新工作。

 

  六安:

 

  推进茶谷建设争创品牌示范

 

  六安市茶园面积55.3万亩,可采茶园面积45.5万亩,春茶产量1.15万吨,产值12.03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0.9%4.7%4.5%1.6%,其中名优茶产量0.7万吨,产值11.2亿元,产量较上年增长2.0%,产值同上年持平。

 

  加大扶持力度。明确了今后5年全市茶产业总体目标、重点工作和保障措施,决定从  2015年开始,市财政连续5年每年安排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不少于1000万元,金寨等5个产茶县区财政每年分别安排300万元-500万元的专项资金。市县区财政支持幅度在全省第一。

 

  电商销售发展迅速。 20151-5月份,全市各类电商累计销售额约1.1亿元,茶叶电商交易总体呈现中档大众消费名茶,包装简易安全环保。

 

  全面推进茶谷项目建设。为进一步扩大六安茶谷建设项目成果,六安市委、市政府决定拓展茶谷范围,规划总面积发展至5696平方公里,覆盖人口增至157万,主干线延伸至260公里,建设范围增加至5个县区、46个乡镇、2个风景区、5座水库。

 

  争创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六安瓜片茶产业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已正式通过国家质检总局批准筹建;今年1月,六安茶谷创建申请顺利通过文审论证和专家审核。  “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建设工作是国家质检总局自2011年始开展的一项工作,获此称号的地区或园区,将在质量管理、技术检测平台建设、检验检疫、许可审批、标准制定等方面获得国家政策扶持。

 

  安庆:

 

  强化品牌打造 推进茶园标准化

 

  安庆市茶园总面积46万亩,投产茶园38.4万亩,分别比去年增3.1%3.3%;当年新增无性系良种茶园1.4万亩。春茶总产5751吨,其中名优茶总产4615;同比总产持平,名优茶产量减1.1%。茶叶一产产值10.46亿元,其中名优茶产值9.55亿元,同比增长4.1%3.1%;茶叶均价181.89/公斤,比去年提高4.1%

 

  面对高档茶遇冷、礼品茶迅速下降状况,市、县茶叶部门积极应对,加强茶叶宣传营销:利用媒体加大宣传力度,开展“黄梅戏乡茶香醇”安庆茶叶品牌及文化宣传,历时近一个月进行品牌创建、名茶文化专题拍摄;该市先后举办的各项茶叶赛事、组织参加安徽省第八届国际茶产业博览会等,对于提升茶叶知名度和品牌形象效果明显。

 

  在抓好现有茶园科学管理前提下,继续把无性系良种茶园发展和示范工作作为工作重点。全市新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1.6万亩;无性系茶园总面积达18.2万亩,占茶园总面积的40%,无性系良种茶园覆盖率列全省地市级第一位。建立了以财政投入为主的多元化投资渠道,整合农业、农村各类发展资金,扶持无性系良种茶园发展。除政府推动外,茶农自发发展已占相当比例,质量明显提高,国家级良种石佛翠、舒茶早等成为主栽品种。

 

  开展技术下乡,组织技术培训。各县市加大技术培训力度,开展高标准茶园建设、标准化加工、茶业营销等技术培训。积极开展茶叶送科技下乡,帮助茶农解惑释难。今年春季全市举行各种技术培训6000人次,技术咨询1.3万人次,发放技术资料万余份。

 

  池州:

 

  加快结构调整增强竞争能力

 

  池州市今春茶园面积26.98万亩,比去年增1.83%,其中可采茶园24.1万亩,比去年增长1.69%,无性系茶园面积7.63万亩(新建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4132),比去年增长5.72%。春茶产量4102吨,比去年增长10.29%。春茶产值4.02亿元,比去年增长3.0%。其中名优茶1785吨,名优茶产值25758万元,比去年分别增长42.1%20.19%;名优茶产量占春茶总产的43.52%,产值占春茶总产值的62.82%

 

  调整产业结构,促进提质增效。池州市及时调整加快茶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围绕5年发展目标,确定每年新建和改造1万亩无性系良种高效茶园的速度推进无性系良种茶园建设。同时,加大茶树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力度,目前全市已建立茶树良种繁育场6个,年繁育无性系茶苗2000万株。

 

  提升质量安全,增强竞争能力。大力开展茶叶标准园创建活动,实施IPM技术和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全市建立出口商检备案基地10万亩,2014年新增“三品一标”认证6;以“九华佛茶”品牌整合为契机,组织专家修订九华佛茶质量标准,改进创新九华佛茶产品工艺,规范品牌运营;引导企业培育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品牌,建立电商平台,线上线下联动销售,做大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目前,该市茶叶获得中国驰名商标  3个、省著名商标 23个、市知名商标38个。

 

  相关新闻:

 

  安徽省茶叶产销形势(年中)分析会在肥举行

 

  525日,2015茶叶产销形势  (年中)分析暨茶产业宣传月启动会在合肥华夏国际茶博城举行。全省5个茶叶主产市及25个茶叶主产县()代表到会,座谈交流春茶产销情况。省农委结合《2015年茶产业发展工作指导意见》,就全省2015年茶产业发展工作作出部署。

 

  今年,全省各产茶市、县()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和省农委推进茶产业的工作部署,克服早春低温冻害影响,茶产业整体实现稳步发展,产量、产值稳中有增。

 

  省农委特产处处长赵熙玲部署了2015茶产业全年工作。今年,全省茶产业以市场为导向、以标准化生产为重点、以知名品牌为引领,优化产品结构、夯实产业基础、鼓励企业抱团发展,同时将在提升网络营销层次,推进产业融合发展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以茶叶绿色增长、茶农增收为目标,着力提升茶产业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据悉,2015年是贯彻落实《安徽省茶叶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收官之年,为积极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做大做强安徽茶产业重大决策,安徽省农业委员会和安徽日报社联合推出  “安徽茶产业‘十二五’建设成果巡礼”大型主题公益宣传活动。活动由省农委牵头,组织全省各地茶业主管部门,就当地茶产业发展成果进行总结,宣传推广“十二五”期间茶产业发展成就,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了解安徽茶产业发展的渠道,也为各地茶企业、茶品牌及茶文化宣传创建优质平台。

 

  此次公益宣传由合肥华夏国际茶博城独家协办。茶博城项目总建筑面积约180万平方米,定位为“世界知名的茶叶专业交易市场和集散地、独具特色的茶文化大观园、中国一流的茶主题旅游休闲胜地”,项目全面投入运营后,可服务700余家茶叶生产商及经销商,每年吸引超过100万名游客。

 

  2015年安徽省茶产业发展工作指导意见

 

  根据省委1号文件精神和省政府关于茶产业发展的部署(皖政〔201223),现对今年茶产业发展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思路

 

  以茶叶绿色增长、茶农增收为目标,调整优化生产结构,稳定产能、稳定面积,提高质量、提高单产,着力提升茶产业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重点工作

 

  1.以市场为导向,不断优化产品结构。以市场为导向,以全球化眼光、绿色化理念、网络化意识,调整优化产品结构,推进夏秋茶研发,丰富茶产品种类,高中低端相匹配,满足国内外市场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

 

  2.以标准化生产为重点,夯实茶产业发展基础。重点抓好优良茶树品种繁育和推广,大力推广无性系良种茶园,推进绿色高效茶园、机采茶园建设和低产茶园、老茶园改造,着力强化绿色防控和茶叶质量安全。

 

  3.以知名品牌为引领,鼓励企业抱团发展。突出发展“四大品牌”(黄山毛峰、太平猴魁、六安瓜片、祁门红茶),保护特色品牌适度规模发展。加强行业协会建设,重点培育龙头企业甲级队,推动茶产业龙头企业强强联合,做大做强。发挥龙头企业在标准化生产、产品研发创新、清洁化加工、品牌建设等关键环节的引领作用。

 

  4.以线上线下结合为突破,着力提升网络营销层次。在进一步抓好实体店展销基础上,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尤其是要加快推进网络化营销模式,扩大全过程可追溯信息化建设应用范围;利用农展平台、主流媒体、新兴媒体,加大品牌宣传推介力度,着力提高皖茶知名度。

 

  5.以开发茶多功能性为方向,推进茶产业融合发展。引导茶生产、精深加工、茶文化、茶生态休闲旅游融合发展,发挥茶产业在一、二、三产业中的联动作用,提升茶产业综合实力和整体效益。

 

  三、主要措施

 

  1.创新组织形式。大力培育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茶场和种茶大户,着力培育茶产业领军企业。一是通过大企业引领,做响品牌、做大市场,带动茶产业共同发展;二是协会带动,实现公共品牌共享。从“四大品牌茶”入手,把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种茶大户有机结合,发展茶产业化联合体,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2.加强基地建设。重点加强无性系茶园、高标准茶园建设,推进茶园基地建设、组织体系建设和新技术推广有效结合。国家现代农业发展资金重点支持茶园基地建设和绿色防控。省级财政茶产业专项资金重点支持茶树良种繁育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茶园机械购置补贴、品牌宣传推介。

 

  3.强化技术支撑。建立完善以“四大品牌茶”为重点的质量标准体系,推进标准化生产,推广先进生产技术,以现代农业的理念推进茶产业发展,从绿色防控、生产装备、加工设备、新产品研发四大方面,发挥龙头企业、协会的核心作用,使科技支撑推进生产力发展,助推现代茶产业崛起。

 

  4.放大政策效能。充分发挥省级财政资金的政策导向功能,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绩效。今年省级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安排到茶叶主产市、县(市、区),各级农业主管部门要按照省财政资金“四制”(名录制、备案制、评价制、审计制)管理办法和《省茶产业发展资金实施指南》的要求,把项目落实好、实施好、监管好。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不定期督查和必要的评价、审计。同时,有效利用财政资金和金融资源联动效应,更好地支撑茶产业发展。

 

 

安徽省农业产业化工作指导委员会


上一篇:中共安徽省委办公厅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组织建设与管理的意见》的通知

关于我们 | 协会公告 | 联系我们 | 客户反馈
非经营许可证 皖ICP备2021016428号-1  皖公网安备 34102402000125号 Copyright©2013-2014 CSI All Rights Reserved 祁门红茶协会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黄山时亿网络
部分图片、文字、字体来源于网络,如若侵权,请联系本网删除。